导航
本报讯“风是怎样构成的?刮风打雷时,咱们该怎样做?”3月12日,本报200余名小记者走进市气候局采风。在这里,小记者上了生动有趣的一堂气候科普课,不只了解了日常日子中常见气候现象的构成,还观赏了气候观测站,了解了气候数据是怎样搜集的,零距离观摩了气候预告的制造与发布进程,并当了一回小小气候预告员。
“空气有分量吗?”在会议室,关于市气候局业务科科长高岭提出的问题,小记者张根豪用嘹亮的声响继承现场的小伙伴:“空气尽管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空气是有分量的。”除了这些简略的气候常识外,小记者还学习了暴雨、雷电、劲风、雾霾等气候灾祸的预警信号、相关的气候常识和防范措施。
学完理论常识,小记者跟从工作人员来到市气候局观测站。“教师,这个百叶箱放着的干湿球温度计,是不是和刚刚在视频中看到的相同啊?”小记者张佳依向工作人员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个小记者调查得十分细心。这个百叶箱里放的是干湿球温度计,通个干球来丈量气温,并经过这两个温度计的示数差,经过核算得到湿度。”百叶箱、风向仪标、雨量筒、地表温度丈量计等气候丈量仪器,让小记者看得目不暇接,一起,小记者也了解了它们在气候预告观测中起的重要作用。
“各位小记者,你们知道气候预告是怎样制造的吗?气候预告要经过大气观测、通讯与数据预告、剖析预告、气候谈判,最终进行预告产品发布。”现场的短期气候预告员曹分明向小记者具体的介绍。“真是没想到气候预告这么杂乱,我本来认为只要把观测站的数据对我们说就行了!”小记者刘渊超说。
最新产品
网站地图html网站地图xml Copyright © 2010-2019 www.tuoyankeji.com 档案室除湿加湿净化消毒一体机 bob多特蒙德赞助商_官网在线登录 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杭州留和路一号 浙ICP备1900322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