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07-22     文章来源:恒湿设备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名誉主任郎景和办公室里千铃叮咚提醒医生职责 北晚新视觉

  郎景和,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名誉主任。196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至今,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2009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当选美国妇产科学院荣誉院士、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荣誉院士。郎景和临床经验比较丰富,技术全面,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对卵巢癌淋巴转移的研究及对妇科内镜手术、宫颈癌防治、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及基础研究均有突出贡献。

  “叮咚”“叮咚”……推门走进郎景和院士的办公室,清脆的铃声此起彼伏。环顾四周,目光所及之处,除了藏书,就是铃铛。这里的每个铃铛都是他的宝贝。郎景和不仅记得铃铛的来处,还能把每个铃铛背后的故事讲给来客听,于是采访就从郎景和办公室里的铃铛说起。

  “你看这个铃铛叫做‘虎撑’。”办公室的上千个铃铛中,这个圆环形的铜圈般的铃铛与郎景和最有缘——因为“虎撑”是古代医生的“标配”。古代医生行医时,会把“虎撑”挂在箱子上。一路走,铃铛一路叮咚作响,病家听到铃声就知道“医生来了”。“虎撑”之所以用“虎”字来冠名,据说与药王孙思邈有关。有一次,孙思邈在行医途中遇到一只老虎,这只老虎病歪歪的,见到人没有扑过来。孙思邈走到老虎近前,才发现老虎的嘴里有根巨大的刺。他拿出铜环撑开虎口拔刺,老虎得救了。这个由铜环演变来的手摇铃,后来成为民间采药行医的标志。

  “虎撑”与其他铃铛都是郎景和的藏品。对于郎景和而言,收集铃铛颇有些偶然:1984年,他前往挪威学习。夏日的挪威白昼很长,一到晚上,家家的男主人都会聚在外面聊天,女主人做好饭后就会摇起铃铛,召唤自家的男主人回家吃饭。铃铛背后蕴含着的家庭温馨与和谐,深深打动了身为妇产科医生的郎景和,这难道不就是自己工作的职责吗?此后,他爱上了收集铃铛。

  其实,学医对于郎景和来说,也有些偶然。1959年,郎景和准备考大学时,最钟爱的专业是哲学,最想报考的学校是北京大学。当时,他是标准的文艺青年,写得一手好文章,高中时代就曾经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过散文和诗歌,“我还记得散文《家乡的夜来香》稿费收入高达16元。那个年代,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毕竟学校里最高的助学金也不过一个月8元。”郎景和还写得一手好字,酷爱画画,喜欢出黑板报。为此,父亲专门在院子里刷了一块黑板,和他一起写写画画、办黑板报。得知郎景和决定将志向定在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后,父母不太赞成,他们都觉得医学更好,“毕竟是一门技术,可以安身立命。”从小不爱与人争执的郎景和听从了父母的建议,报考了白求恩医科大学。大学里,他一边学习医学知识,一边看哲学书籍,还经常写写文章。1964年,郎景和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入院后,医师可以填写三个科室志愿。郎景和的科室志愿顺序是外科、内科和妇产科。妇产科主任林巧稚每年都从毕业生中选一名男大夫。那一年,她一眼就看中了郎景和。虽然妇产科不是自己的第一志愿,但郎景和还是来到了妇产科工作,而且一干就是55年。郎景和经常说,来协和医院工作是幸运的,在林大夫身边工作更是幸运的。

  妇产科是“科室不大不小,需要动手动脑”“瘤子要拿出来,孩子也要生出来”的科室。在这样的科室里,林巧稚等前辈的严格要求,对郎景和是最好的历练。林巧稚治学严谨,对自己对学生要求甚严,但对病人特别好。“查房时,她总会拉着病人的手,就像母亲关爱孩子一样。”郎景和说,林巧稚极少对病人发脾气。在他的印象中,林巧稚只有一次有些不开心:那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家提了很多过分的要求后,林大夫说:“艺术家同志,唱歌听你的,治病听我的。”

  林巧稚对病人的关爱一直传承下来,现今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多数医生都没见过林巧稚,“但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她的存在。”来到郎景和这里的病人,多是辗转多地、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而来的患者。郎景和在诊疗中始终鼓励患者。“任何经验比较丰富的医生,都不可能亲身经历所有的疾病。患者每时每刻关注的是结果,更是内心感受。”在北京协和医院,曾经挂过一个条幅,上面写着“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这句话是郎景和的名言,也是协和人共同的信念和承诺。

  “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郎景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郎景和对病人的好是出了名的。诊室里见到初诊患者,他总会问问病人来自什么地方。如果是山东的病人,他就会惟妙惟肖地说起山东话;如果是上海人,他也会绘声绘色地说起“阿拉”与上海的故事。说了两三句,就会“穿帮”,这时患者和医生哈哈一笑,现场的气氛轻松又和谐,病人的紧张情绪也舒缓下来。有一次,郎景和出门诊时,来了一位30多年前曾经就诊过的老病人,郎大夫如数家珍般讲述她的疾病特点,病人都难以置信。想了半天,患者说:“哦,你是熊大夫吧?”郎景和慢悠悠地说:“我不是熊大夫,我是狼大夫。”周围笑声一片,病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医55年,现在郎景和依然坚持每周出一次门诊,门诊患者中很多都是前来复查的老患者。这一天,记者在门诊遇到了北京患者刘女士。2003年,刘女士找到郎景和做了宫颈癌手术,那时,她已经42岁。此后每一年她都会到医院找郎景和复查一次。16年过去了,刘女士已经年近六旬,每年听郎大夫说一声“挺好的”,这一年就过得特别踏实。其实,刘女士与郎景和16年的医患情算是“年轻”的。有一位小姑娘在8岁时患上了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当时的常规做法是切除子宫和双侧卵巢,辅加化疗和放疗,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女孩将丧失生育能力。为了女孩的未来着想,郎景和与同事进行研究,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案,保住了子宫和一侧卵巢。手术及化疗后,女孩一年年长大,每年春节,她都会给郎景和寄来一张贺卡,贺卡上的内容总在变化:不休学了,考上初中了,考上高中了,上大学了(文科状元)!结婚了,生了个女孩……这一张张贺年卡,30多年从未间断。

  郎景和的妻子华桂茹是他同年级同学,两个人同在1964年来到协和医院工作。同事朋友都知道,郎景和对华大夫的“昵称”是“户主”,还有“理发师”等多个职务。“1971年,儿子出生了。小孩子经常要去理发店剪头发,华大夫就买了一把推子,自己给儿子剪头发,顺便也给我理理发。”儿子长大后,喜欢到理发店剪时髦的发型,就不再让妈妈担任理发师。于是,华大夫就成了郎景和的“御用理发师”。40多年不变的发型,就像两个人的感情一样,经得住岁月的考验。如今,年近八旬的郎景和依然很忙,每天晚上回到家里仍然有很多工作。但是,郎景和在家工作时绝不会一个人闷在书房里,而是陪着华大夫一起看电视剧。客厅里,他拿出纸笔,一边“听”电视剧,一边写写画画,“什么都不受影响。”说起华大夫,郎景和一脸骄傲,“华大夫当过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及康复医学分会的主任委员呢,仅次于院士!”说起华大夫,郎景和更是一脸幸福,“每次出差前,华大夫都要给我煮饺子。”他一再叮嘱记者,“千万要把华大夫写好了,因为她给我做饭呢!”

  从医50多年,当年的小大夫早已成长为院士。然而,郎景和还是最喜欢别人称呼他为“郎大夫”。当年的小伙子虽然现在年近八旬,但他依然走路带风,记忆超群,依然兢兢业业,谦虚平和。2016年,我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作为妇产科界的领军人物,郎景和与同行共同完成了适宜中国水平的生育战略。“战略重点回答六个问题:想不想生、能不能生、生几个、怎么生、怎么生得好、怎么生一个聪明漂亮的孩子。”

  从一名医生到一位大家,郎景和仿佛没有经受过艰辛与挫败。事实上,一路走来,他也遇到过很多挑战与挫折,但在哲学和文学的陪伴下、在书法与绘画的陪伴下,郎景和觉得很轻松。如今,回想60年前参加的那场高考,还有那一年遵从父母之命的决定,记者禁不住问道:“您后悔过吗?”“从来没有。”郎景和毫不迟疑地答道。

  近日,一段医生手术后豪饮葡萄糖吊瓶的视频在网上走红,有部分网友质疑“这水谁付钱”。 据悉,该名医生名叫郑涛,是陕西西安某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他表示,当天在做一台脑干出血的手术,凌晨4点刚下手术台,由于手术中途不能喝水,当时嗓子都快冒烟了,就直

  腌制泡菜的容器、父母求来的“偏方”、一次平常的消毒……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与操作最终却成了致命的元凶。 在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科,“解毒医生”宋玉果寻找致病元凶。 “许多患者得了找不到病因的毛病,这时候他们到我们这儿来追根溯源了!”北京朝阳医

  今天,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400多万中国医生的专属节日,他们白衣执甲、无畏逆行,他们用职业精神与病毒搏斗,他们以仁爱之心来护佑生命,今天是他们的节日,让我们说一声:白衣战士,节日快乐! 因为疫情,今年的医师节意义非比寻常。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

  2020年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今年节日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今天上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中国医师节”庆祝活动,200名白衣天使被授予第七届北京优秀医师称号。 资料图,新华社供图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首

  近日,贵州贵阳一16岁女孩术后怕疼不配合康复训练,被主治医生在病房当场训哭。据了解,女孩腿部在4岁变形,10多年缺乏治疗已经是5级残疾状态。这一幕被医助拍下发到网上,网友纷纷给李医生点赞。李医生称,手术很成功,哪怕女孩流泪也要锻炼。 网友评

  “是个狠人!”“请收下我的膝盖!”近日,四川遂宁一位医生自己用左手给右手开刀做手术的事引发网友各种膜拜,7月16日晚,记者联系上这位神奇的医生,他是四川遂宁第一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曾江华。“之前右手患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拇指都抬不动,很疼,

  近日,黑龙江哈尔滨西城红场室外,一名男子突然倒地,身体抽搐,自主呼吸和脉搏停止。哈医大附属第三医院医生项丞刚好路过,立即上前施救。施救过程中,项医生眼镜都被甩落在地上。三四分钟后,倒地男子脉搏和自主呼吸终于恢复! 网友评论: 延伸阅读: 你

  清晨6时,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往生室”里,一场简短而温暖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在进行。通过亲友们的娓娓讲述,一位老人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肃立的人群中,有几位身着白衣的大夫,静静聆听、鞠躬告别。他们是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执行主任路桂军领衔

  6月1日,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主治医师于铁夫因突发呼吸心脏骤停去世,年仅42岁。2016年,一张医生因工作太累、睡倒在手术室的照片“蹿红”朋友圈。照片中的主人公,便是于铁夫。当年网友刷屏般地叮嘱他注意休息,没想到传来他猝死的噩耗。令人痛心的是

  据北京晚报报道,5月27日下午,是朝阳医院陶勇大夫出门诊的日子。对他来说,这次出诊非常特别,因为他再次见到了生命中的两位“贵人”,一位是在歹徒面前勇敢“抢”下他,并背到骨科诊室急救的护士陈伟微,另一位则是当天为他挡过刀的患者家属田女士。田女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一定要标注明确“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是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

网站地图html网站地图xml Copyright © 2010-2019 www.tuoyankeji.com 档案室除湿加湿净化消毒一体机 bob多特蒙德赞助商_官网在线登录 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杭州留和路一号     浙ICP备19003222号-2